第13章 中原诸业盛,卫府复出征3(1/1)
周瑜见赵旻神色凝重,便也暗暗紧张起来。
只听赵旻道。
“公瑾兄长,刘备恐将夺交趾,以保其岩阻、利尽南海、北连吴会也。公瑾兄长须当心,刘备有夺会稽郡之意。”
汉末的会稽郡,其地包含浙江南部和福建全境,恰好和扬州的豫章郡、交趾的南海郡相接。
也就是说,被黄祖在江南这么一搅和,天下大势从历史上的三足鼎立,变成了一个偌大的千层饼…
抛开杂胡不谈,自北向南,依次是公孙度、袁绍、赵旻、孙权刘表二人和刘备。
周瑜先是悚然一惊,旋即起身深深一揖。
“若如此,还请从文及时施以援手,以全伯符兄长与从文之义!”
为了孙家,周瑜不但将话说开,而且试图道德绑架赵旻。
失去鲁肃相助、独自苦苦支撑江东的瑜哥不容易啊。
赵旻感性一次不容易,但就是这一次感性,却导致赵旻进退两难…
赵旻霍然起身,扶起周瑜后长叹一声。
“公瑾兄长,此事须从长计议,你我不妨先分析一番如今天下大势…”
对江东孙家鞠躬尽瘁的瑜哥正色行礼。
“瑜愿闻其详!”
正当赵旻和周瑜博弈之时,大乔小乔这对姊妹花也在密聊。
当然了,旁边还有人小鬼大的小孙绍。
与理智、感性并存并互相试探、博弈的周瑜、赵旻二人不同,这对姊妹花是单纯的感性…
她们相拥而泣良久后,方才在孙绍大哭之下移开身子。
姊妹二人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
眼见孙绍这个小人精哭个不停,大乔只好抹干眼泪抱起孙绍。
“阿绍莫要再哭。”
孙绍哭声不止。
“阿母不哭,孩儿便不哭。”
大乔无奈,只好勉强笑了笑。
孙绍哭声顿止。
小乔有些羡慕。
“未意阿姊与阿绍感情竟如此深厚。”
大乔轻轻抚了抚孙绍的小脑袋,柔声道。
“阿绍之功课尚余几何?再不抓紧,恐大人将动怒也。”
赵旻已经开始将孙绍往“允文允武”的方向上引,而且,赵旻对曹彰、曹植和孙绍都颇为严厉…
不严厉不行,赵旻身上的责任委实太重。
孙绍吐了吐小舌头,乖乖跑去读他的《幼学琼林》。
毫无疑问,《幼学琼林》乃赵旻搬运而来。
赵旻不喜欢儒家启蒙读物“三百千”,所以他刊印了《幼学琼林》。
当然了,《幼学琼林》中关于天文地理的知识,赵旻将现代科学知识、古代神话故事结合为一,其中还加入了《步天歌》这个高端东西。
小孩子的启蒙读物,不能过于枯燥。
见孙绍乖乖跑到一旁低声读书,大乔小乔这对苦命姊妹花,再次相视一叹。
大乔再次执起胞妹的柔荑,温声细语。
“阿妹,公瑾如今在江东如何?其人对你可还好?”
小乔眉头微蹙、神色黯然、美眸中满是怜意。
“阿姊,江东而今内忧外患,公瑾每日夙兴夜寐、愁眉不展,妾深虑之!阿姊放心,公瑾待妾如妻,妾从未受半分委屈。倒是阿姊…
卫将军年少有为、踌躇满志,兼且其人妻妾皆国色天香,阿姊在许都可曾受委屈?你我姊妹,自建安四年便漂泊流离,归宿难得也。”
小乔的意思是,她担心赵旻会嫌弃大乔,不与大乔同房;
同时,她还担心大乔心中生怨,极隐晦地劝大乔要懂得知足。
由此可见,小乔虽比大乔更敏感,但姊妹二人心地都极纯善。
大乔再次勉强笑了笑。
“阿妹放心,从文待妾亦有如正妻,兼且从文视阿绍如己出,妾心中非但无怨,且对从文感激不尽。阿妹…
孙使君胸襟远不及吴侯豁达,加之公瑾乃吴侯故臣,阿妹当时常劝公瑾,应多向孙使君示忠。”
大乔口中的孙使君,指的是新任扬州牧孙权,吴侯自然是指孙策。
无论是从汉末的法理上看,还是从世俗道德上讲,如今已成为赵旻妾室的大乔,都与孙家再无任何关系。
所以,大乔其实不必再考虑孙家之事,但因涉及自家胞妹和妹夫,大乔还是不能不操心。
似大乔这种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的女子,活得实在是太累了。
也难怪赵旻会心疼大乔。
小乔见阿姊美眸澄澈真诚,且明显带有感激之色,心知其人并未说谎。
除未行夫妻之事外,赵旻和大乔确实相敬如宾。
孙策始终是赵旻、大乔之间难解的心结。
于是小乔眉头舒展开来,颔首称是。
“阿姊所言极是,孙使君在返还丹徒城后,公瑾便率先向其人示忠,且近日来,公瑾屡屡为孙使君献计献策,助孙使君稳定大局。
是以公瑾虽夙兴夜寐、鞠躬尽瘁,却乐此不疲。妾亦为公瑾而喜。”
说着说着,小乔俏脸上笼罩上一层幸福的红晕。
小乔兴致勃勃地为大乔讲述起,她与周瑜的一些日常琐事,说到高兴处,小乔忍不住掩口轻笑。
大乔也在不知不觉中带上满脸笑容。
当小乔说累了喝茶之时,大乔突然开口。
“阿妹,江东及公瑾有何困难之处,你不妨明言,妾必转告从文,请从文为公瑾解忧。”
小乔眉头再次蹙起。
“阿姊,江东而今确有难处,然则…此事不提也罢。”
大乔握住胞妹的柔荑,轻轻柔柔道:“阿妹何必与妾客气?有话不妨明言,从文与江东本为盟友,应当守望相助。
江东若安,则荆州、刘玄德必不敢轻易犯从文。如此,从文来年远征西域,方无后顾之忧。”
赵旻的那几个天真无邪的少女老婆,决不会如大乔这般顾全大局。
小乔眉头蹙得更紧、俏脸上的喜色也被忧愁所代替。
“阿姊,既如此,妾便直言相告…”
书房内。
周瑜起身深深一揖。
“还望从文助瑜一臂之力。”
赵旻苦笑着起身扶起周瑜。
周瑜所说之事,正是孙策临终绝笔信中所说的第一个隐患,即“深险之地犹未尽从”。
深险之地指代“山越”,即“逃避徭役,匿居深山”的扬州诸郡百姓。
解决此事的根源,在于大力推行屯田制,抑士族而助黎庶,但就如今江东的实际情况而言,江东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。
赵旻当然知道此事如何才能快速解决,但这种解决方式,委实有些残忍。
赵旻思忖再三后,见周瑜蹙眉长吁短叹不已,最终还是咬了咬牙道。
“公瑾兄长,欲解决此事并不难,仲谋既已推行授兵制,便可借讨伐山越,补充兵员而一举两得。”
授兵制作为战时政策,在孙吴肇基之初,确实起到过正面作用。
它切实有效地调动了将领的作战积极性,同时也刺激了将领们“讨伐山越,补充兵员”的欲望,侧面加速了孙吴对东南地区的探索和开发。
(诸葛)恪以丹杨山险,民多果劲,虽前发兵,徒得外县平民而已,其馀深远,莫能禽尽,屡自求乞为官出之,三年可得甲士四万。
摘自《吴书之诸葛恪传》
(贺齐)转击盖竹,军向大潭,二将又降。凡讨治斩首六千级,名帅尽禽(通擒),复立县邑,料出兵万人。
摘自《吴书之贺齐传》
在孙权大力推行授兵制的当下,“讨伐山越,补充兵员”诚可谓一举两得。
但对山越而言,如此颇为残忍。
人家原本自由自在、自给自足,被孙吴将领讨伐后被迫从军…
这还不够残忍?
周瑜俊目一亮。
“从文,此乃妙计也!”
赵旻腹诽:妙计?妙你个头!这分明是个馊到不能再馊的馊主意!你江东若学老子,又哪里会有山越?
赵旻摇头叹息。
“此乃权宜之计,绝非妙计也!”
周瑜抚须笑道:“从文勿要自谦,瑜另有一事相商。”